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2016/06/18/維謀-螢火蟲的攝影觀察小撇步

第一次參夜間觀察,是四年前在三峽鳶山步道賞螢火蟲,當時還沒有參加過生態課程,只是聽說四、五月時晚上到水源乾淨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螢火蟲;跟著媽媽住在三峽的友人,沒有解說老師的陪同,傻傻的帶著一隻手電筒,當做飯後幫助消化的散步。三三兩兩的人群發出驚訝聲:「這裡有螢火蟲!」,「這裡也有螢火蟲ㄟ!」,然後就是小朋友在陰暗的林子裡用手電筒彼此照來照去,還不曉得台灣有七十多種的螢火蟲,而全世界竟然有兩千三百多種。

前年,班上同學臨時在群組邀請參加貓空的夜間觀察,就是很不同的經驗了,因為我也陸續參加在南投梅峰農場的夜間昆蟲觀測查(蛾類為主)及桃米村的蛙類觀察。在貓空的夜觀雖然前來參加的人數有四五十人,由於大家都是對生態觀察野興趣,有志一同的在相約的地點集合,也都盡量保持安靜,多數人都準備了紅色玻璃紙包手電筒,除非有照路的必要,都會主動把手電筒熄滅,我看到了為數不多的螢火蟲、蛙類和蛇,也嚐了野外求生時可以拿來補充水分的腎蕨滋味!

陳老師這堂課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何從照片去計算螢火蟲的數量以及區分同一區域內,同一時間出現的不同螢火蟲種類(飛行路徑及軌跡),所以當我上網搜尋有觀螢火蟲的圖片時,觀看的心情有更不同了,覺得自己化身為柯南,不由自主會去追蹤圖面上螢火蟲的飛行軌跡,判斷牠們的數量,路徑,有多少種類,而不是傻傻的屬著光點數。

我是喜歡自己動手畫圖,畫圖前要好好詳細的觀察,這堂課陳老師用三個橢圓形當作昆蟲的頭、胸、腹,在用斜線將胸區分為前、中、後三部分,然後分別將足部與對翅標示出,簡單易懂;對於昆蟲以外觀、顏色的命名方式,更讓我學到知識的活用,不要死背。

另外,公、母螢火蟲的外觀判斷,雄蟲有兩節發光器,雌蟲僅一節;在台灣雄蟲有大眼睛,母蟲則因前胸背板像前突起而遮蔽部分眼睛而讓看起來眼睛較小;雄蟲可以飛行,雌蟲不能飛行,所以捕捉到在飛行都是雄蟲,但觀察時要留意不要踏到草叢中的母蟲。


今年暑假我報名了兩個有觀生態觀察的營隊,一個是在關渡自然公園的「濕地觀察家」以及高雄科工館在南投內湖國小舉辦的「小小森林觀察家活動」,我將會學以致用,將生態課所學的知識、正確的觀察態度與行為,在活動中充分運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