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環境資訊中心;【台灣山國誌】雲霧帶的幽歌 台灣森林保育)

台灣位在北緯約22°~25°之間,全世界相同緯度附近的區域多為沙漠,但因為海洋帶來的水汽,只有台灣和雲南、緬甸交界處一帶是屬於相對溫暖多雨的森林生態系。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碰撞帶,板塊的移動造成台灣多樣化的地形以及頻繁的地震。地形多變,造就多樣化的環境,從低海拔的平原、丘陵,以至於較高海拔的山地,提供許多不同生物棲息的空間,加上山勢高聳,隨著海拔變化分布著不同的生態系,在台灣山地更可見到北半球的不同生態系的縮影垂直分布於各海拔高度。

從時間依序來說,台灣森林的人為開發,始於原住民、漢族低度利用(例如泰雅族人遷移之初必種植生長快速的桂竹筍,便利其日後食、衣、住、行、育、樂之用)

相思樹— 日治時代,因應燃料和水土保持,日本人在低海拔的低區造林,相思樹林逐漸的遍佈全台灣,後來天然氣慢慢取代炭薪材,相思樹不再受到重視。由於相思樹的種子需要開闊地才會發芽,茂密的樹林下幾乎找不到它的小苗,原本埋藏在土中的楠樟林種子便趁虛發芽。相思樹的生命大約120歲,當它們逐漸老死,底下的樟楠林樹苗便竄起取代,由於相思樹缺乏小苗,所以相思樹林逐漸變成樟楠林,恢復原有的樟楠林景觀。

柳杉— 日本人非常喜歡柳杉優良的材質且生長快速,因此大量引進到台灣,然後砍伐樟殼林來種植柳杉。單單由柳杉所形成的“純林”,層次非常單調,可以提供生物棲息、覓食的環境不多。柳杉林裡面的蛇、老鷹等鼠類的天敵數量變少,松鼠、飛鼠們所受到的生命威脅降低,所以數量開始不斷的增加。不過,由於這裡缺乏殼斗科、樟科等植物,大量增加的松鼠、飛鼠找不到食物,於是開始吃起柳杉的樹皮。所以許多柳杉的樹梢及樹皮常常被環狀啃食,樹頂因枯死。柳杉下無小樹苗生長,研判柳杉無法繁衍下一代,假以時日,可能樟科植物又會復現。

相思樹、柳杉林與樟楠林間的競爭與消長,好像在告訴我們無法「人定勝天」,大自然有用他的力量與人拉鋸,失敗或自食惡果的往往是人類。

油桐— 另一種日治時代引進的外來樹種就是油桐,油桐繁殖力強,生長非常快速,三年就長成大樹,所以又稱為「三年桐」。油桐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種子可用來榨桐油,用於塗料與油漆工業中。台灣大量引進始於1915年,當時想以油桐的高經濟價值替代樟木,而將原生相思樹悉數砍除,迫使台灣人在台中、南投、高雄及屏東栽種木油桐,在苗栗栽種油桐,做為軍事、民生用材。

後來,日本家具市場需要大量梧桐木,台灣人便一窩蜂種植梧桐,不料感染了簇葉病,加上需20年才能採收,於是投機的林農民便改種三年可收成的油桐,仿冒梧桐出售,最後乏人問津。沒了經濟價值,油桐在丘陵地無止盡的蔓延,影響了其他樹種的生長。客家人為了生態平衡,才會「斬桐樹,種木耳」,疏伐並加以應用。目前如何遏止油桐的蔓延是政府及生態保育人士關切的一大課題。

一直要到一九九一年,政府才正視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性,宣布台灣從此禁伐所有的天然林。根據民間團體「地球公民協會」的調查,從國民政府來台,一直到禁伐令公布為止,台灣林地的砍伐面積,總計高達三十二萬餘公頃,等於是三座玉山國家公園的大小。

季風帶來雨水,使台灣免於成為沙漠,但也因特殊的地質,讓我們清楚涵養水源的重要性。林玉琴老師說:「森林是大地的皮膚」,確實如此,皮膚保護我們的肌肉與骨骼,如同森林保護我們的大地,小創傷還能忍受,治癒;一旦傷口過大,就會危及生命。

莫拉克風災所就是大地的反撲。今年的寒假,我在高雄科工館莫拉克風災重建展示館土石流劇場,透過立體音像傳播有相當逼真的感受,當時身處那個環境的人該是多麼恐懼!。


當大地無法再默默沉承受痛楚時,就會向我們發出怒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